顯示具有 影像設計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影像設計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

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三(終)

近年來,越來越多表演藝術的演出,加入了影像科技。贊成者有之、反對者有之。 隨著科技發展,影像科技與表演內容的結合逐漸蔚為風潮,今年的愛丁堡藝術節更將科技結合藝術納為年度主題,當代傳奇劇場所製作《蛻變》,其中包含一流的影像設計,榮幸二度受邀,並且成為在愛丁堡藝術節開幕演出。 能夠完成這樣世界級的演出,在影像製作方面,王奕盛老師從發想、對於卡夫卡的深入了解、與吳興國老師對話一直到製作完成,一路走來費盡苦心,亦有許多新的突破與嘗試。

風格統一是成熟作品的一大關鍵,劇場裡CUE 點配合太重要

面對表演藝術中融入影像設計的元素經常會出現正反兩極的聲浪,王奕盛認為追根究底是影像的品質連最基本的水平都沒有達到,當一個影像設計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支撐時,就可能上網去找各種影像去拼貼。其實影像設計應該要與戲的風格契合,當技能被局限,就會用拼湊的方式來做,如此一來,風格統一就出了極大的問題。以玩具總動員為例,從頭至尾都是同一種風格的呈現,表現任何他所要表現的東西,因為皮克斯的技術強大,足以支撐想像。因此想像力很重要,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另一方面,他建議影像設計也應該要充分了解劇場工作形態。例如:許多影像設計習慣了 16:9 或 4:3 的尺寸,但是劇場的幕可能是 1:4 的尺寸,這個就是很基本但是需要克服的技術問題。另外,劇場中的 CUE 點配合也非常重要,是影像先收還是燈光先收?亦或是同時收?都應該分秒斟酌。王奕盛分享日前製作舞蹈影像設計的經驗說:『影像收了,燈光多了將近三秒的時間,並且從舞者的身體縮小至臉上收場,差別不過三秒,在在關乎影像設計對於這個畫面能不能了解當下的情緒,應該怎麼去表達?』

王奕盛建議影像設計也應該要充分了解劇場工作形態-《蛻變》

現在的影像設計,如同 10 年前的 TD

不同於舞台與服裝的專職分工,能夠將草圖交給師傅製作,王奕盛觀察到現在台灣劇場多是將影像視為一個“能夠立即解決問題的工具”,提撥的預算也十分有限。在很克難的預算下,要做很高的要求,當沒有辦法找到師傅協助你的時候,只有自己一個人,頂多帶一個助理就要製作一齣戲的影像,即使影像設計技能再強大,也會遇到預算等各種問題阻礙。『我覺得我現在在做影像設計,好像 10 幾年前的音響或 TD(Technical Director)。那時候做劇場,大家認為不需要音響與 TD,可是當時間過去,這些人的努力,讓我們知道進劇場時,他們有多麼重要!』王奕盛說。

此外,大部分人並不了解影像設計的工作形態,3分鐘的影像,不包含剪接過程,光是算圖(Render)就要花上 3 天多。影像越來越重要,但很少人了解這個領域的工作樣貌,也不清楚該怎麼與影像設計合作,影像設計應該預留多少製作時間等。面對這樣的困境剛開始王奕盛十分無奈,一直到今年才開始轉念:『我好像不應該再這樣了!』,王奕盛開始卯足全力,從教育劇場人影像設計的想法出發,先是在台北藝術大學開課,台灣大學、戲曲學院等皆有王奕盛影像設計課程,明年也即將在文化大學教授相關課程。『我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情,而且我在教的時候,一定是要連技術都教,因為技術太重要了!』王奕盛說。

『現在的影像設計,如同 10 年前的 TD』-王奕盛從無奈到投身教育,讓更多人知道影像設計的工作形態。

結語

從英國愛丁堡藝術節、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,《蛻變》馬上就要到達 2013 年的最終站-國家戲劇院。結合影像科技與劇場,影像設計王奕盛與當代傳奇劇場完成了《蛻變》世界級影像製作與演出,在這場《蛻變》的歷程,你會看見卡夫卡的著作、卡夫卡不同與作品中的樣貌、看見吳興國老師的生命體悟,也許你也能夠從這些美麗的畫面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《蛻變》。

更多關於王奕盛

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-王奕盛

國立藝術學院劇場設計系第一屆畢業,主修舞台設計,師承王世信。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新媒體藝術碩士。曾任台北當代藝術館視覺設計、華山藝文特區特約美術設計、台北藝術大學駐校藝術家、元智大學藝術設計系兼任講師、實踐大學時尚設計系專任講師。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,專職劇場影像設計之教學與創作。

設計作品有: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跨年慶典開幕式,雲門舞集《屋漏痕》、《聽河》、《風.影》,優人神鼓《感光優》,果陀劇場《動物園》、《再見女郎》、《我是油彩的化身》、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、《傻瓜村》、《梁祝》,創作社劇團《拉提琴》(入圍第11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十大),鄭宗龍作品《在路上》(獲第10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大獎),秀琴歌劇團《安平追想曲》(入圍第10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十大),當代傳奇劇場《康熙大帝與太陽王》、《水滸108—忠義堂》,綠光劇團《單身溫度》,全民大劇團《短波》,臺灣戲劇表演家《天若光》,十鼓擊樂團《橋頭糖廠水劇場》,如果兒童劇團《東方夜譚II—狐說八道》、《銀河魔豆星花園》,台灣豫劇隊《巾幗華麗緣》、《美人尖》,唐美雲歌仔戲團《燕歌行》(入圍第11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十大)、《光目女救母》、《碧桃花開》、《大願千秋》、《六度經—仁者無仇》、《蝴蝶之戀》、《宿怨浮生》,明華園戲劇總團《火鳳凰》、《蓬萊仙島》、《曹國舅》、《超炫白蛇傳》,黃香蓮歌仔戲團《梁祝》、《江南第一才子》,許亞芬歌子戲劇坊《目犍連救母》、《阿闍世王》、《慈悲三昧水懺》、《良臣遇竈神》,流浪舞蹈劇場《一窩蜂》,台北民族舞團《經典綻放》、《百年香讚》,雞屎藤新民族舞團《府城浮世繪—雙月記》,廖末喜舞蹈劇場《靈動運河》,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《無間賦格》,國立戲曲學院京劇團《臺灣鬚生專場》,耶魯室內樂團《情繫華格那》,對位室內樂團《我的太陽》、《乞丐王子遇見灰姑娘》、《仲夏樂之夢》,廣藝愛樂《臥虎藏龍》,臺北市立國樂團《2012百年流行音樂祭》,台北愛樂劇工廠《和你在一起》,舞工廠踢踏舞團《異響》,一心戲劇團《狂魂》,春美歌仔戲《少年周瑜》,青年高中舞團《天女神峰》、《千鷺之歌》,大風劇團《美好的人生》,普羅藝術家樂團《2010音樂嘉年華》,佛光山文教基金會《牛背上的小沙彌》,法鼓山感恩音樂晚會等。



延伸閱讀: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一
延伸閱讀: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二


>>>更多《蛻變》演出資訊

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

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二

近年來,越來越多表演藝術的演出,加入了影像科技。贊成者有之、反對者有之。 隨著科技發展,影像科技與表演內容的結合逐漸蔚為風潮,今年的愛丁堡藝術節更將科技結合藝術納為年度主題,當代傳奇劇場所製作《蛻變》,其中包含一流的影像設計,榮幸二度受邀,並且成為在愛丁堡藝術節開幕演出。 能夠完成這樣世界級的演出,在影像製作方面,王奕盛老師從發想、對於卡夫卡的深入了解、與吳興國老師對話一直到製作完成,一路走來費盡苦心,亦有許多新的突破與嘗試。

作品受到小說與加拿大動畫影響

王奕盛根據自己在大學第一次閱讀《變形記》時的感覺,將腦海裡的樣子製作出來-《蛻變》

值得一提的是,這次的影像作品中,王奕盛根據自己在大學第一次閱讀《變形記》時的感覺,將腦海裡的樣子製作出來,因此王奕盛特別喜歡《蛻變》中房間的影像。另外,曾經看過一部加拿大動畫作品使用較重的油墨與誇張的顏色製作的《變形記》也著實的影響著這次的創作。『他起床的時候,眼睛張開,看見一個長長的影子,像蟑螂一樣。外面妹妹送東西來吃,敲門時媽媽的影子是從門裡面透出來,打開門後媽媽就昏倒了,很有趣!』王奕盛說。

最喜歡《蛻變》裡的“愛”

『我最喜歡“愛”!跟影像最沒有關係的一段!』

《蛻變》六場寫意的夢境中,王奕盛認為,“愛”這個段落充滿許多美麗的畫面。吳興國老師扮演女人,到底是愛女人?還是個性裡有女人的因子?還是卡夫卡根本愛她的妹妹?很模糊而且充滿著想像空間。在整個色調與畫面上搭配崑曲十分迷人。王奕盛特別說到扮演女裝的吳興國老師走上橋的那個段落:『真的很美!』。

劇場中的影像要怎麼欣賞?王奕盛:『開心地看就好!』

當我們訪問王奕盛這個問題時,他引用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在一個教育演出的場合,回答提問小學生的話回答我們。當時小學生問林懷民老師看不懂現代舞,應該怎麼欣賞林懷民老師說:『很簡單啊!你上山去吹風,不會問風要告訴你什麼,你會覺得風很舒服,很舒服你就吹啊!冷了就把衣服穿上,就不要吹。看到一朵飄過去,你覺得那雲很漂亮,可是你不會想說雲要告訴你什麼,其實他根本沒有要告訴你什麼,重點是你覺得他美就好了。』

劇場中的影像要怎麼欣賞?王奕盛:『開心地看就好!』-吳興國《蛻變》


延伸閱讀: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一
延伸閱讀: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三(終)

>>>更多《蛻變》演出資訊

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一

近年來,越來越多表演藝術的演出,加入了影像科技。贊成者有之、反對者有之。 隨著科技發展,影像科技與表演內容的結合逐漸蔚為風潮,今年的愛丁堡藝術節更將科技結合藝術納為年度主題,當代傳奇劇場所製作《蛻變》,其中包含一流的影像設計,榮幸二度受邀,並且成為在愛丁堡藝術節開幕演出。 能夠完成這樣世界級的演出,在影像製作方面,王奕盛老師從發想、對於卡夫卡的深入了解、與吳興國老師對話一直到製作完成,一路走來費盡苦心,亦有許多新的突破與嘗試。

從高行健的水墨畫作中找到製作風格

從高行健的水墨畫作中找到製作風格-《蛻變》影像設計

剛開始製作時,吳興國老師提供王奕盛非常多關於卡夫卡的畫作,由於卡夫卡的畫作真的太過於抽象,在舞台上表現的力度有限。最後看到高行健水墨畫作,畫作很抽象,可是其中的想像力還有力道其實都非常好,因此就朝著這個方向去,至於影像中的元素與象徵,其實比較多是從卡夫卡的變形記裡面去找。 起初在臨摹高行健的作品,試了非常多種紙,宣紙、水彩紙...什麼都試,可是其實很難,高行健的作品看似非常非常簡單,但怎麼做就是做不出那種味道,光是素材嘗試,就花了三、四萬塊。有一天,王奕盛翻了高行健一本書,說高行健在法國作畫很多年,決定試試看,於是買了法國的水彩紙,並且嘗試在紙上灑了水之後再畫,發現這種水彩紙的特性真的很棒,不會很快乾,可是一旦墨下去,墨色擴散的過程深色部分會變成一種毛毛的屑屑,這是高行健畫作裡最常出現的一種特色。不像宣紙暈開之後很柔和,沒有殘屑,這款法國的水彩紙有趣的是做畫時會產生像結晶體的東西。這個新發現,讓王奕盛樂在其中。 除此之外,王奕盛還分享另一個製作技法,他將許多紙板裁剪成房子的模型,使用沾濕的海棉拓印在紙上,王奕盛說:『用畫的不可能那麼清楚,而且房子的樣子呈現不應該是暈染的感覺。所以最後使用的方法很簡單,拓印上去!』

小草是重要元素,也是卡夫卡與吳興國之間的連結

小草是重要元素,也是卡夫卡與吳興國之間的連結-《蛻變》影像設計

在影片中, “門”是整個影像設計重要元素,最後則使用小草來象徵堅忍不拔的生命力,這與吳興國老師的生長背景,拼命練功,背負著傳統京劇的包袱等十分相似。王奕盛說:『小草其實你很容易摧毀它,可是摧毀它之後,散掉了又可以在其他地方馬上又生出來。其實這齣《蛻變》不完全是變形記,它完全是吳老師自己個人生長的歷程結合。』這株小草和那隻蟲其實很雷同,看似吳興國老師的另一種化身,又不能完全的說是吳興國老師,界線模棱兩可。小草歷經風吹雨打,枯萎後,陽光一照又重新萌芽。這一段並不是從變形記裡取材,但透過生命堅韌的小草,作為吳興國老師與卡夫卡的連結,精神上兩者是生命共同體,小草象徵他們的努力、挫折感以及他們的堅韌。王奕盛再說道:『那隻蟲既是吳老師,他也是那隻蟲,也是全部的人,全部帶著另外一個面具和帶著另外一個軀殼在努力生活的人。



延伸閱讀: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二
延伸閱讀:《蛻變》的光與影-影像設計王奕盛專訪三(終)

>>>更多《蛻變》演出資訊